去红血丝
随着消费者护肤认知的不断深化,护肤行业已从基础护理迈入皮肤科学美容时代。近日,天猫美妆联合CBXDATA、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2025天猫皮肤科学美容趋势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面剖析了这一赛道的发展现状、核心趋势与机会人群,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指引。
从行业规模来看,皮肤科学美容赛道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报告显示,近一年线上护肤市场规模超千亿,皮肤科学美容赛道占比达22%,增速以9%领跑大盘,远超护肤行业整体6%的增速。其中,天猫平台在该赛道占据50%以上的线上生意份额,平台内品牌数量比其他渠道多3成,头部品牌矩阵完善,液态精华和化妆水成为头部品牌的核心趋势品类。同时,医美市场的扩容进一步推动了皮肤科学美容赛道的发展,2023年医美市场规模约达2600亿元,械字号类护肤品市场规模大幅增长,医用敷料近5年复合增速超20%。在资本层面,2024年超6成美妆投融资流向医研共创和生物技术创新类企业,国货品牌表现亮眼,皮肤科学美容类新品备案数增速达三位数,远超国际品牌的双位数增速,重组胶原蛋白、玻尿酸等成分成为品牌研发焦点,技术差异化正成为国货品牌构建竞争力的关键。
在品类趋势方面,三大核心方向尤为突出。首先是敏肌精护的精准化发展。亚洲女性中敏感肌占比颇高,中国敏感肌女性占比达36%,且93%的敏感肌消费者倾向购买“敏肌专研”护肤品。当前,敏肌护肤品市场中复合功效产品占据主导,占比超90%,其中“美白×维稳”“抗老×修护”类产品增速显著,分别达45%和13%。同时,“温和高效”成为新的蓝海方向,“温和+美白”(祛黄、改善暗沉)成为敏肌核心诉求,抗氧化、淡纹等抗衰功效增速亮眼,眼部护理和液态精华则成为该领域的机会热点品类。
其次是科学叙事的重要性凸显。消费者对护肤品的认知愈发专业,67%的关注焦点集中在产品起效原理相关线成头部产品采用科学化沟通方式进行宣传。消费者不仅关注成分本身,更重视核心成分(如玻色因、蓝铜胜肽等)的起效原理和科学验证,医美术后修复等场景的科学护肤需求增长明显,相关热度攀升53%。以修丽可多肽抗皱精华液为例,其通过强调“模拟肉毒抗皱机理”及法国发明专利,成为科学化沟通的典型代表,精准契合了消费者对专业护肤的需求。
最后是“医美共生”生态的成型。“居家+医美”结合的护肤方式逐渐普及,近一年50%的消费者增加了对家用医美护肤品(械字号类护肤品及含医美同源成分的产品)的兴趣。医美同源成分加速向护肤品类渗透,重组胶原蛋白表现最为突出,销售额增速高达258%,玻尿酸、虾青素等成分也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在场景应用上,皮肤敏感和医美后是家用医美护肤品的核心场景,超7成消费者会在这些场景使用相关产品。其中,快速愈创类功效成为蓝海,增速超99%,而项目协同类产品(配合医美项目放大或延长效果)需求旺盛但市场尚未形成规模,未来潜力巨大。此外,医美后分阶护理需求细化,眼霜、涂抹面膜等品类增速显著,分别达121%和92%。
从人群角度出发,报告基于消费者护肤场景、方式与诉求的差异,划分出五大机会人群。医美先锋党年龄集中在25-39岁,具备中高消费力,是医学护肤的坚定践行者,追求即时高效的护肤效果,注重产品成分与原理,对医美后修复、项目协同类产品需求强烈。品质奢美族多为25-34岁的高消费力人群,注重精致护肤体验,偏爱高端产品与品牌,对具有独家科技、专利成分的护肤品青睐有加,同时关注护肤过程中的感官享受,面部护理套装、高端精华油等品类是其偏好选择。功效进阶党同样以25-34岁高消费力人群为主,作为“新成分党”,热衷于尝试重组胶原蛋白、蓝铜肽等新兴成分,追求明确的功效,如美白淡斑、抗皱紧致,液态精华、高端面霜等品类消费频次较高。肌肤救援派以18-34岁中低消费力的敏肌、痘肌人群为主,秉持“极简护肤”理念,皮肤易出现过敏、红血丝、爆痘等问题,对舒缓修护、屏障修复类产品需求迫切,偏好成分简单、温和安全的护肤品,精华液、面膜是常用品类。实用维稳派则以35岁以上中低消费力人群为主,肌肤问题相对较少,更关注产品安全性与性价比,注重基础维稳,偏好国货知名品牌的高性价比单品,如洁面乳、乳液/面霜等基础护肤品类,月均消费多在100-500元区间,货架电商平台是其主要购买渠道。
总体而言,皮肤科学美容赛道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消费者对精准化、科学化、场景化护肤的需求不断升级。天猫凭借平台生态优势,整合赛道趋势与人群细分洞察,为品牌提供了清晰的发展方向。未来,无论是国货品牌还是国际品牌,若能精准把握敏肌精护、科学叙事、医美共生三大趋势,深入挖掘五大机会人群的需求,将更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突破,推动皮肤科学美容行业持续创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