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仪器
浙江衢州柯城区万田村的篮球场上,村民们正进行激烈的 3V3 比赛。场地边的智能记分牌自动统计比分,场边的体质监测仪可免费测血压、骨密度,数据同步至村卫生室。“以前农闲就打牌,现在天天打球,体检指标都正常了。”45 岁的村民吴建军说。这个投资 80 万元的乡村体育综合体,是衢州 “县域体育振兴工程” 的缩影,也折射出中国乡村体育的转型之路。
政策重心从 “输血” 转向 “造血”。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 “乡村体育产业发展” 纳入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财政部安排 20 亿元专项基金,支持建设 1 万个乡村体育服务点。衢州的 “三级投入模式” 成效显著:财政补贴 60%、企业捐赠 30%、村集体配套 10%,已建成 1200 个村级智慧健身点,每个点配备 “体测一体机 + 智能康复设备 + 户外大屏”,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超 3 亿元。
“体育 +” 模式激活乡村经济。万田村通过举办 “村 BA” 赛事,带动农家乐收入增长 200%,村民自制的篮球周边产品月销超 10 万元。衢州更打造 “体育 + 农产品” 产业链,村民健身打卡积分可兑换柑橘、山茶油,2025 年上半年带动农产品销售超 8000 万元。在贵州台江,“村超” 赛事吸引游客超 500 万人次,拉动旅游收入 38 亿元,实现 “一场球赛激活一个县”。
数字化缩小城乡体育差距。衢州开发 “乡村体育云平台”,村民扫码即可预约健身设备、观看教学视频,平台还能根据体测数据推送 “农活适配健身方案”。针对农村地区设备维护难题,建立 “县 - 乡 - 村” 三级维护体系,每个乡镇配备 2 名专业人员,每月上门检修,使设备故障率从 45% 降至 8%。截至 2025 年 9 月,衢州农村智慧健身点平均使用率达 68%,较 2024 年提升 53 个百分点。
人才培育筑牢可持续根基。浙江推行 “乡村体育带头人” 计划,选拔 1.2 万名返乡青年、进行健身指导培训,授予 “社会体育指导员” 资质,每人每月发放 800 元补贴。台州仙居县的 90 后村官陈雨,带领村民组建广场舞队、篮球队,还通过直播 “乡村体育日常” 吸粉 50 万,带动家乡土特产销售,被评为 “全国乡村体育带头人”。
但全国范围内,乡村体育仍面临 “三重困境”。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突出,东部农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1.8 平方米,西部仅 0.9 平方米;运营可持续性不足,安徽阜阳某村的健身点因缺乏维护,半年内设备报废率达 70%;认知偏差仍存在,部分地区将体育视为 “闲情逸致”,挤占体育投入。
推广衢州经验需精准施策。在投入机制上,推广 “财政 + 企业 + 集体” 模式,鼓励企业以 “冠名 + 产品植入” 方式参与;在运营模式上,结合乡村特色打造赛事 IP,如草原地区的赛马节、水乡的龙舟赛;在技术支撑上,开发低成本、易维护的智能设备,降低乡村使用门槛。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副司长邱汝表示:“乡村体育不是城市体育的复制,而是要找到与农业生产、乡村文化相契合的发展路径,才能真正实现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