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仪器
清晨 6 点,上海静安区静安寺街道的 “智慧健身长廊” 已热闹起来:72 岁的岑雪芳戴着智能手环,在 “坐姿蹬腿训练器” 上完成 20 组动作后,设备屏幕立即显示 “本次训练消耗 186 千卡,肌肉激活率 82%”,数据同步上传至她的社区健康档案;不远处,3 名年轻人通过 “AI 互动投篮机” 进行双人对战,系统实时捕捉投篮角度与力度,生成 “命中率提升建议”。这是上海智慧健身进社区的日常场景,也是全国 15 分钟健身圈建设的缩影。
上海的智慧健身体系构建始于 2021 年,截至 2025 年 6 月,已建成 174 个长者运动健康之家、532 个社区智慧健身点、89 条智能健身步道,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其核心逻辑是 “三网融合”:健身设施物联网实时监控设备使用率与故障情况,2024 年设备报修响应时间从 48 小时缩短至 2 小时;健康档案互联网打通社区医院与健身点数据壁垒,居民在健身点完成的体测数据,可直接同步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电子病历;服务运营政务网通过 “健身补贴” 引导居民参与,60 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可免费使用智慧设备,中青年群体通过 “健身打卡积分” 兑换体检优惠券。
徐汇区康健街道的智慧步道是科技赋能的典型案例。这条长 1.2 公里的步道嵌入 28 个压力传感器与 6 个高清摄像头,居民佩戴专用运动手环行走时,系统可实时识别跑步姿势 —— 当出现 “含胸驼背”“步幅过大” 等问题时,步道旁的语音播报器会立即提醒;摄像头则通过 AI 算法统计人流量,当瞬时人数超过 50 人时,后台会向周边其他步道推送 “分流建议”。数据显示,该步道使用人群中,30-50 岁中青年占比从 2022 年的 35% 提升至 2025 年的 58%,运动损伤率较传统步道下降 40%。“以前跑步姿势不对,膝盖总疼,现在有语音提醒,舒服多了。” 常客王先生说。
南京的 “互联网 + 健身” 平台则从资源整合角度破解 “健身难”。该平台由南京市体育局联合第三方科技公司开发,整合全市 402 家体育场馆、1200 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源。用户通过 APP 不仅能预约场地,还能在线预约 “上门私教”—— 输入住址、健身目标后,系统会匹配 3 公里内的私教,价格比线%。平台还推出 “企业健身套餐”,某互联网公司为员工购买套餐后,员工可免费使用 10 家合作场馆,2024 年该公司员工体检合格率提升 12%。截至 2025 年 9 月,平台注册用户达 230 万人,日均预约量 1.8 万单,场馆闲置率从 2022 年的 42% 降至 25%。
但城乡智慧健身发展仍存在显著差距。上海市体育局数据显示,中心城区智慧健身设施覆盖率达 98%,而远郊区仅为 65%;全国范围内,农村地区智能健身设施覆盖率不足 20%,且设备类型单一,多为基础的智能漫步机、扭腰器,缺乏体测、康复类设备。以安徽阜阳某村为例,2024 年建成的智慧健身点仅有 3 台设备,且因缺乏维护,半年内就出现屏幕黑屏、传感器失灵等问题,使用率不足 15%。
为缩小差距,浙江衢州的 “县域智慧健身工程” 提供了可借鉴经验。衢州通过 “财政补贴 + 企业捐赠 + 村集体配套” 的模式,在全市 1200 个行政村建设智慧健身点,每个点配备 “体测一体机 + 智能康复设备 + 户外大屏”,财政补贴占比达 60%。同时,建立 “县 - 乡 - 村” 三级维护体系,每个乡镇配备 2 名专业维护人员,每月上门检修设备;通过 “健身积分换农产品” 的方式提高使用率 —— 村民完成健身打卡可兑换当地的柑橘、山茶油,2025 年上半年,衢州农村智慧健身点平均使用率达 68%,较建设前提升 53 个百分点。
体医融合是智慧健身的重要延伸方向。上海杨浦区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与社区医院建立 “绿色通道”,居民在健身点完成体测后,若发现血压偏高、骨密度不足等问题,可直接通过设备预约社区医生就诊,医生根据健身数据制定 “运动处方”。2024 年,杨浦区通过该模式转诊患者 1.2 万人次,慢性病患者运动干预率达 75%,人均服药量下降 18%。“以前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运动,现在医生给我开了‘每天 30 分钟太极柔力球’的处方,血糖控制得好多了。”68 岁的糖尿病患者李阿姨说。
未来,智慧健身社区建设需向 “精准化、个性化” 升级。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居民健身需求,比如在上班族集中的社区增加 “碎片化健身设备”(如站立式健身车),在老年社区增加康复类设备;另一方面,推动健身数据与医保、养老数据打通,比如将规律健身的居民纳入医保优惠范围,降低健身门槛。正如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丁东所言:“智慧健身不仅是设备的升级,更是服务理念的转变,要让每个居民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科学、便捷的健身服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